由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云南省史學會聯合主辦,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高端論壇”,于2022年7月9、10日在線上舉行。來自云南大學、西南大學、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院長羅群主持,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周勇、《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云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段紅云分別致開幕詞。周勇強調大后方研究在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杜繼東立足《抗日戰爭研究》辦刊歷史,回顧大后方研究的發展過程;段紅云追述云南大學與大后方研究的淵源,闡述方國瑜先生、徐康明教授等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新時期抗戰大后方研究的發展予以展望。

(開幕式合影)
開幕式后,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羅群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黃正林教授以及《抗日戰爭研究》原主編、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高士華院長分別發表主旨演講。羅群以《邊疆開發與建設中的“西南模式”——以抗戰時期云南植棉業發展為中心》為題,對戰時西南邊疆開發與建設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特點與成效進行評述,指出在“國家化整合”的前提下,開發邊疆與中華民族復興密不可分,同時交織著中央與地方實力集團的沖突與博弈,體現出邊疆建設與開發中的“西南模式”。黃正林做題為《1941-1942年陜甘寧邊區黨內關于經濟建設的爭論》的演講,介紹戰時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大后方有關發展經濟的探索,在邊區政府收入來源大減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采取的發行貨幣和公債、向外運輸食鹽、征收救國公糧等應對措施,并論及中共是否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實行財政緊縮還是嚴格預算、如何處理運鹽問題等等。高士華對“大后方”概念的時間涵義、地理區域進行了界定,列舉尚待深入探討的研究議題,如駐印軍和遠征軍、滇西戰役、大后方對外關聯性、抗日戰爭時期云南的對外關系史等,為抗戰大后方的后續研究指出方向。

(主旨演講)
隨后,論壇圍繞“后方經濟與交通建設”、“戰時政治與華僑動向”、“邊疆生活與教育實驗”、“抗戰文獻與大眾文藝”等主題進行了分會場及分組討論。專家學者報告評議,旁聽學生積極提問,線上交流活躍,學術氛圍濃厚。
后方經濟與交通建設
本場第一組由華中師范大學近代史所鄭成林教授主持,南京大學陳謙平、云南大學齊春風、西北師范大學尚季芳、四川大學王果、西華師范大學董清平分別匯報。陳謙平從區域框架和經濟框架對“抗戰大后方”概念進行解釋,強調應該重視國統區大后方,不能污名化。齊春風分析全面抗戰時期大后方與淪陷區之間存在的大量走私活動,指出蔣介石的戰時緝私決策存在前期走私定義過于寬泛、決策風格優柔寡斷、軍隊走私無法制止三大問題。尚季芳認為西北通道是抗戰時期接受國際援助及向國外運輸易貨物資的重要通道,是一條中外互助、國共合作、邊疆與中央緊密聯系的通道。王果將團練放到近代農工過渡的背景中加以考察,討論北碚峽防局將傳統團丁訓練成具有現代基本軍事素養、職業技能的“工兵”過程,從中揭示以“人的現代化”推動鄉村工業化,這一北碚發展的重要經驗。董清平認為1939年初國民政府施行新鹽制,既是保證軍需民食、前后方社會安定的現實需要,更是為了擺脫財政危機而推行的舉措,將新鹽制納入統制經濟體制的戰略考量,目標在于服務國民政府“抗戰建國”大局。

(第一組討論)
第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徐鑫編輯主持,云南師范大學楊瑞璟、南京審計大學許夢陽、華中師范大學白鵬曉分別進行匯報。楊瑞璟以臺北“國史館”滇緬運輸海路檔案史料為主,并結合英國外交部檔案及其它史料,分析了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出于戰時需要利用伊洛瓦底江實現中緬水路聯運的運營構想。許夢陽對1937至1945年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審計制度建設進行梳理,探討了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審計制度的革新及其審計監督在施行中遇到的阻礙。白鵬曉從橫濱正金銀行試圖統一東北幣制的角度,具體分析橫濱正金銀行成為日本經營東北的金融中樞的歷程,和其試圖統一東北幣制的舉措,與統一東北幣制的失敗及原因。
第三組由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張侃教授主持,西南大學趙國壯、近代史所吳敏超、西北大學路中康、廣西師范大學唐凌、湘潭大學熊元彬等5位學者分別匯報。趙國壯從資源型行業的價值邊界、分類分布、戰爭賦能和內在演化四個方面全面論述了抗戰時期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區資源型行業的發展情況及其對抗戰事業的重要貢獻;吳敏超詳細討論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河西走廊的經營及其影響;路中康介紹了延安新聞紀念館的基本情況及其在形塑、傳播紅色新聞記憶方面的價值;廣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學院唐凌,介紹了抗戰時期柳州沙塘農業研究的內容與影響;熊元彬詳細論述了抗戰時期云貴地區手工業興起的原因及其特征。
戰時政治與華僑動向
本場第一組由高士華主持,遼寧大學王春林、華南理工大學鐘健、空軍工程大學岳恒、南方醫科大學王英俊分別匯報各自研究。王春林從心態史視角,梳理了重慶談判期間國共兩黨人士心態的演變態勢。岳恒論述了國民黨軍隊的“中央化”措施、地方實力派的應對以及國民黨軍隊“中央化”的影響。鐘健的報告指出中共廣東省委親歷者和史家普遍認為中共廣東省委“重統戰、輕武裝”,對余漢謀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落入統戰破裂而未能大力發展武裝的被動局面?!爸亟y戰、輕武裝”之言說的形成及其“層累”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史學“求真實”的緊迫性,反向說明若欲更接近中共華南抗戰的“真相”,離不開更具整體性和更宏觀的視角,以及辯證地看待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王英俊梳理了與東江抗日武裝相關的未刊檔案、回憶錄等資料,聚焦抗戰時期東江游擊隊武器之由來,剖析了東江抗日武裝在艱難環境下得以生存發展所采取的策略。
第二組由杜繼東主持,小組報告主題都與抗戰時期的人物相關。重慶工商大學洪富忠選取具有相當代表性的陳克文、唐縱、王世杰等三位不同身份的國民黨人士日記,對三人日記中關于中共記載呈現出的不同樣態進行比較,從“他者”視野觀察和研究戰時中共。上海大學林威杰系統闡述張沖在東北時期、南京時期與抗戰時期三個階段中,對于共產黨的態度從友共、反共到聯共的變化過程,并探討了這種轉變背后的原因。云南大學段鑫基于直接目擊者、死者家屬與行刺者就現場細節的回憶各不相同的狀況,根據文史資料、報刊和相關人的口述材料等,就滇軍將領范石生遇刺事件的事實本原和造成史實歧異的原因進行了精到的考證。廈門大學李婷基于兩岸對九一八事變記憶中“張學良與胡蝶等跳舞失東北”這一說法展開研究,分析這一受日本侵略輿論主導的謠言的形成與傳播路徑,指出謠言牽扯著事變后輿論場域中,中日侵略與反侵略斗爭、中國內部的積極抵抗與不抵抗之爭以及國民黨內的派系內爭。

(小組報告)
近代史所吳敏超主持第三組的研討,圍繞抗戰時期的華僑社團、政策、抉擇等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夏玉清、重慶大學上官小紅、四川師范大學鐘榮帆、湖北師范大學余秋文分別進行匯報。夏玉清分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云南歸國華僑社團的管理及其特點。上官小紅集中討論抗戰時期中國政府對華僑的抗戰宣傳及其在加強華僑國家認同方面的貢獻。鐘榮帆闡釋全面抗戰爆發后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在華外僑的撤留抉擇以及抗戰對華外僑分部格局的影響。余秋文詳細論述了1946—1949年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的排華情況以及國民政府救助荷屬東印度華僑的措施和影響。
邊疆生活與教育實驗
本場第一組聚焦個人及組織(主要基督教會)與邊疆社會的關系,由三江學院曹樹基教授主持,四川師范大學汪洪亮、云南師范大學王浩禹、大理大學趙善慶、西北師范大學張傳卿分別進行匯報。汪洪亮闡述張伯懷的邊疆事業與邊疆思想,揭示了當時基督教人士對民國邊政及邊疆研究的認識以及教會參與邊事之困境。王浩禹以馬力生在抗戰時期的日常生活為研究對象,展現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給不同階層的中國人民所帶來的深重災難和抗戰時期不同階層和個人的生活樣態以及個體生命史。趙善慶指出,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運動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國家政制轉型,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上能同時反映教會趨重社會福音、追求本色化并將其重心從沿海及內地城市向西部邊疆轉移這三方面變化的典型事件。張傳卿梳理了孫健初對西北地區各類礦產的地質考察活動,并嘗試分析他堅持獻身西北地質工作的緣由。
第二組主要聚焦戰時教育實驗,由云南大學齊春風教授主持,云南師范大學張睦楚、安徽大學江明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梁亞群、云南師范大學谷彥梅、云南大學王冬蘭分別報告。張睦楚論述抗戰時期西北師范學院在為國育才的同時,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地方教育服務工作,并產生積極影響。江明明從大夏大學教育學科的視角重新看待該校改國立風波所呈現出的問題的另一面相。梁亞群就抗戰時期廣西邊疆教育的探索與實施、成效與借鑒進行了論述。谷彥梅對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到昆明師范學院的基本教育情況進行梳理,論述其對云南基本教育發展的積極推動和探索。王冬蘭探討1994年在云南保山舉辦的國內唯一一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國際學術會議”對中緬戰區抗戰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其在提供中緬戰區抗戰研究重要學術交流平臺的同時,還呈現了當時中緬戰區抗戰研究的基本面貌,預示了改革開放后中緬戰區抗戰研究的發展方向。
第三組主要討論戰時的社會生活,由西南大學趙國壯教授主持,云南省委黨校付春、電子科技大學劉巖巖、西南大學李冰冰、廈門大學呂珊珊、云南大學黎家啟分別報告。付春對常山這一中藥材在大后方的種植、研究入手,探討了抗戰時期中國中藥自給的歷史進程及其影響。劉巖巖以銅梁為例,深入探討了抗戰時期陪都重慶對周邊縣鎮發展的影響。李冰冰以戰時內遷者所書寫的游記為主要材料,對游記中的重慶城市印象及內遷者的日常生活進行了全面考察。呂珊珊探討了在全面抗戰的背景下,國民政府在溫臺地區的僧道動員及佛道教會的基層管理兩大問題。黎家啟討論了民國時期云南建水慈善會的運營情況及其社會影響。北京大學周建波教授發表了參會感想。

(與會人員發言)
抗戰文獻與大眾文藝
本場第一組圍繞日方檔案及相關研究進行交流,由廣西師范大學唐凌教授擔任主持。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的教授張俊峰對日軍殘留在山西的史料和太原戰犯審判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評述,指出應深化對太原戰犯審判的研究,在擴大研究群體的基礎上開展“殘留日本人社會”的研究。三峽大學潘大禮指出,學界對國共兩黨如何處置日俘問題,大多從政策視角出發,對該問題的關注度也還不足。華南師范大學吳佩軍詳細介紹日本館藏抗戰時期華南抗日縱隊資料、中共華南黨組織調查資料、日軍戰爭資料,認為日方史料的運用有助于研究華南日軍和中共武裝戰略布局的特點,以及華南抗日縱隊的游擊戰術和華南地區復雜的國共兩軍關系。保山市政協穆梓旺介紹保山市滇西抗戰史料搜集編纂工作的開展與實踐情況。上海交通大學孫藝以國民政府的防化行為作為研究主題,運用中方資料與美國資料,對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的防化準備、學校教育與相關書籍面試、防化軍工建設以及全面抗戰時期防化軍隊的建設與訓練等進行探討。
第二組的研討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果教授主持,五位報告人以抗戰文藝、文獻、理論為主題進行報告。重慶師范大學吳偉針對如何認識和把握“抗戰大后方紅色音樂”、在整理和研究中如何界定的問題,從“紅色屬性”“音樂形態”“時代賦能”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探討。重慶大學彭小希論述了以吳曉邦、戴愛蓮為代表的進步舞蹈家在探索中創作大后方抗戰舞蹈的歷程,展現了中國文藝抗日救亡運動的一個重要面向——大后方抗戰舞蹈,從“自發”走向“ 自覺”的歷史脈絡。西南大學湯斯惟通過對抗戰時期設有音樂師范專業的6所高校的考察,分析音樂師范教育發展的概況和在師資隊伍、招考錄取、課程體系與實踐等方面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張發青介紹了美國著名旅行作家和攝影記者哈里森·福曼的作品《北行漫記》,并通過檔案、同行者著作、當事人回憶錄等多重史料對其進行考析,指出已往認同的美國學者肯尼斯·休梅克對福曼及其著作《北行漫記》的評價存在的問題,肯定了《北行漫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云南大學盧兆瑜指出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標志著騎士戰爭的衰亡和人民戰爭的興起,通過對14世紀晚期至15世紀初期戰爭倫理經典文本的解讀,闡述了中世紀晚期人民戰爭問題。

(小組討論合影)
閉幕式由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黨委書記趙小平主持。西南大學趙國壯教授做學術總結,回顧六年來中國抗戰大后方論壇在各地的舉辦情形,肯定論壇對于推動抗戰大后方研究進一步深入、溝通和聯絡西部兄弟院校感情、打造中國西部高校學術聯盟的重要作用。杜繼東致辭,對進一步推動大后方研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進一步統籌規劃,加強頂層設計,爭取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共同收集稀見史料,合辦學術會議與紅色基地。第二,加強學術總結和理論探索,如對大后方的時間、空間概念進一步界定。第三,進一步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研究。羅群代表云南省史學會、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對大會圓滿結束表達祝賀與感謝,并對疫情過后諸位學者赴云大交流訪學表示歡迎。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潘洵向云南大學團隊、《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西南大學抗戰大后方協同創新中心以及與會學者表達感謝。第六屆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高端論壇至此圓滿落下帷幕。

(閉幕式)
(郭梓煬撰稿、沈一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