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云南省史學會與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共同舉辦的第七屆“西南學工作坊”圓滿結束。本屆西南學工作坊由“專題講座”與“專題報告”兩個部分組成。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西南大學、大理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溫州大學、蘇州科技大學、西華大學、凱里學院等科研院校的二十余位學者參加了本次工作坊。
專題講座:西南史地與鄉土歷史重構
專題講座由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院長羅群主持,西南大學藍勇教授主講。藍勇教授長期以來專注西南歷史地理研究,在研究中秉持田野考察精神,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次講座“西南史地與鄉土歷史重構”,即為藍勇教授基于田野考察的一個最新思考。校內外三百余師生聽取講座并展開與藍勇教授的交流。

(講座現場截圖)
講座伊始,藍勇教授即從他多年田野考察的經驗積累講起,認為田野工作,使他深入鄉土,得以與鄉土民眾交流與互動,發現不同的文化景觀。而關于鄉土歷史重構的思考,實際源于20年前貴州金竹夜郎王遺址(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廣順鄉舊場坡、金家屯)的一次考察。藍勇教授將考察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帶到關于中國歷史的研究之中,開始了對鄉土歷史較為長期的思考。因而,從“鄉土歷史重構”概念的提出與鄉土歷史重構的類型、路徑與原因及影響等四個方面對他長時間以來的思考與總結進行了分享。
藍勇教授指出,“鄉土歷史重構”概念實際上在他三年前發表的文章(《〈西游記〉中的南北絲路歷史地域原型研究——兼論中國古代景觀附會中的“地域泛化”與文本敘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中即已提出,后在《從金牛道籌筆驛名實看中國傳統鄉土歷史重構》(《中華文化論壇》2021年第1期)、《中國歷史上“遍地先賢”現象與傳統鄉土歷史的重構》(《人文雜志》2021年第7期)、《中國近古以來的鄉村地名》(《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0期)等文章中做了個案的深入研究與解釋。通過田野調查與個案研究,他認為“鄉土歷史重構”概念包括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作為科學的歷史,一是作為文化的歷史。
其按過程與內容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前賢事跡的附會,所謂前賢事跡的附會實際上源于中國幾千年歷史里發現的前賢信仰。第二類是歷史實踐的細化。藍勇教授指出在鄉土社會,這一類細化與虛化的案例非常多,我們需要到田野中去辨別。第三類是歷史地名的附會。早期地名主要以自然地理為命名,沒有故事。至后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訴求。而在鄉土地名里,附會雅化的地名舉不勝數,不斷變化。第四類是山川位置的重定。藍勇教授指出傳統歷史文獻對山川的定位,如果沒有特定的文化和自然特征,在今天的實地是很難找到的。
確定“鄉土歷史重構”的四種類型之后,藍勇教授提出“鄉土歷史重構”的路徑從低到高分為口述傳說制造、口述傳說文本化、口述傳說與文本傳說的景觀化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口述傳說制造。因傳統的信息傳播較為局限,所以口述傳說成為歷史傳承、重構的重要路徑。但是口述的史料容易走樣,且不用負擔責任,因此逐漸將口述轉化為文本。于是出現了第二個層次,即口述傳說文本化。但一些口述傳說在進入文本的時候,發生一定的變化,使得口述傳說即使有文本,仍然存在缺陷。第三個層次是口述傳說與文本傳說的景觀化。指出景觀化的過程,是中國存在的一個普遍規律。
最后,藍勇教授認為“鄉土歷史重構”的原因較為復雜。從總體而言,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觀虛構重構,一類是客觀臆測重構。主觀虛構重構即從主觀來重構歷史時,自己本身就知道自己是編造的??陀^臆測重構,即主觀上沒有去創造,但由于科學歷史研究方法的缺失,去推測、臆測,出現“望文生義”“傳說正史”等,客觀上造成的歷史的重構。而“鄉土歷史景觀重構”時間越長,它的可信度與認可度越高,最后影響到當下社會下層的歷史認知、誤導后代整個社會的歷史認知。對此,藍勇教授認為在“鄉土歷史重構”研究過程中,我們有“辨析、尊重、引導”的責任,對經過歷史沉淀的文化現象予以尊重,并在詳加辨析的基礎上加以科學合理的引導,更好地維護科學的歷史與文化的歷史的平衡。同時,指出西南學探索工作坊主要關注的是西南地區,我們可以從西南話語、西南歷史文化資源去進行方法上的思考與思辨,從“鄉土歷史重構”的視角深入衛所、屯田等的田野考察與研究。
羅群教授進行總結發言,認為西南研究存在與其他區域不同的多維面向,藍勇教授所講的西南史地與鄉土歷史重構,正是西南學探索工作坊一直以來面對的一個重要選擇。鄉土歷史重構所涉及的口述傳說與文本等其實是困擾很多同學的問題,因此,藍勇教授圍繞講座過程中,同學們提出的“鄉土歷史重構”與西南邊疆治理的關系、如何辨析民謠、傳說的真實性、口述者身份對口述文本的影響、地方志與鄉土文本的關系、權勢結構在鄉土歷史重構中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互動。
專題報告:明清時期西南衛所與地域社會
報告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專題報告由大理大學羅勇教授、凱里學院吳才茂教授進行匯報,中國社科院孫宏年研究員、云南大學張軻風教授任指導專家,北京大學毛亦可、凱里學院吳才茂、云南大學劉彥、青海師范大學張磊擔任評議人,云南大學劉靈坪副教授為主持人。
大理大學羅勇研究員作題為《清代通海守御千戶所歸并州縣與龍火七營爭奪研究》的報告,從通海守御千戶所屯田的基本情況、明末清初云南地方動亂情況、歸并州縣的背景、龍火七營爭端始末過程及影響因素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匯報,指出龍火七營爭端的形成不僅受清代衛所歸并州縣的影響,還受明清之際云南具體形勢、清初賦稅政策等的影響。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毛亦可與凱里學院吳才茂教授作為評議人,認為龍火七營爭端問題,其背后反映的是明清之際云南地方的特殊歷史,建議羅勇教授突出這種特殊歷史背景對于屯田的影響。

凱里學院吳才茂教授題為《漢苗之間:清水江上游寶貢屯的“頂補軍田”文書與人群身份變遷》的報告,以近年來在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發現的“頂補軍田”文書為核心史料,從“新辟苗疆”與寶貢設屯、“頂補軍田”文書與屯田拆解、人群移動與族屬變動三個方面進行了匯報。云南大學劉彥老師與青海師范大學張磊老師均認為報告對人群身份變遷問題的關注不夠突出,“由漢到苗”的過程表現不明顯,是目前存在的一個遺憾。評議中,張磊老師還將貴州屯堡研究與西北屯堡研究聯系起來,認為吳才茂教授關于貴州寶貢屯的個案研究,啟發了他關于青海衛所屯堡中“屯戶與蕃民”人群身份的思考。

指導專家中國社科院孫宏年研究員認為,兩位報告人的選題都極具研究價值,注意到了不同地域的特殊問題。但是沒能夠很好地反映出選題折射出的大格局、大歷史,因此建議在研究與寫作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文、圖、表并茂的寫作技巧處理,更要注意“小區域反映大格局,小事件反映大歷史”的問題。云南大學張軻風教授同意孫宏年研究員的觀點,認為應該以“小問題呼應大問題”,從小的地域研究問題去思考整個西南地域研究問題。
下半場專題報告由廣西民族大學由迅博士、貴州師范大學任柳博士進行匯報,云南大學羅群教授、潘先林教授任指導專家,溫州大學宮凌海、貴州師范大學任柳、大理大學羅勇、云南大學劉靈坪擔任評議人,云南大學周妮副教授主持。
廣西民族大學由迅博士以《神京捍蔽:明朝前中期京衛構成與變動——以<武職選薄>檔案為中心》為題,從靖難武官集團的產生、永樂時期京衛武官集團的膨脹、從京衛到京營的變化、宣宗、英宗時期帶俸制、土木堡之變、曹石之亂背景下京衛的再變,對明代前中期京衛構成與變動進行了匯報,認為北京京衛的變遷已經深刻的嵌入到明朝初年的軍事、政治乃至經濟、社會史的各個方面。溫州大學宮凌海老師與貴州師范大學任柳老師均認為目前關于文獻的梳理可以進一步擴展,在文集、奏疏等方面充實一些史料論證,并提出從指揮系統、防衛區域、軍隊構成、軍事財政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建議。

貴州師范大學任柳博士《明代西南邊疆衛所武官犯罪及司法實踐》以《武職選簿》為核心史料,將明代西南邊疆衛所武官犯罪分為經濟犯罪、職務犯罪、刑事犯罪、道德犯罪四類,并從四類犯罪在西南邊疆衛所的發生、發展及懲罰措施進行了匯報,指出明代西南邊疆衛所武官犯罪所具有的不同階段性特征與時空特征。大理大學羅勇研究員對任柳博士在匯報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答,云南大學劉靈坪副教授則從犯罪的分類、司法實踐主體等方面指出目前報告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指導專家云南大學羅群教授與潘先林均對兩位報告人的選題表示高度認可。同時也指出,在研究過程,應該要思考與把握如何以個案折射歷史背后的綜合現象問題,由迅博士要從京衛的變動看到其對于當時歷史的影響,任柳博士不能僅僅止步于對犯罪類型的梳理,要從衛所武官犯罪折射出其與西南地方社會、西南邊疆治理之間的關系。
專題報告結束后,廣西師范大學江田祥、貴州師范大學羅權、蘇州科技大學姜建國、西華大學余華、四川大學董嘉瑜、云南大學婁貴品、田宓、王春橋等8位老師作為與談人,從各自研究方向,就整個工作坊關于明清時期西南衛所與地域社會的報告進行了討論,認為衛所是明清時期西南地域研究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其與地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均存在密切聯系,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探討。而西南作為一個較大的區域,其內部各區域之間仍然存在著具體差異,如何認知這些差異,去認知與把握這種差異下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地方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工作坊的專題報告,正反映出制度落地的差異性,同時,表現出了西南衛所研究從大的制度史到歷史人類學的一個轉向,為后續西南衛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自由討論結束后,云南大學潘先林教授進行了總結發言。潘先林教授從西南學研究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談起,回顧了西南學探索工作坊創建的初衷、緣起、目的及過程,并對本次工作坊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認為藍勇教授關于西南史地與鄉土歷史重構的講座,對于西南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為我們提供了西南研究的新視角。而衛所作為西南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在前人基礎上作出新的突破,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本次工作坊,幾位報告人選題新穎,嘗試利用不同史料,從不同視角進行個案研究,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應。來自不同科研院校,研究西南不同區域的學者共處一堂,將明清時期西南衛所與地方政治、軍事、交通、文化等相聯系,提出明清時期西南衛所與地域社會研究可能的多個面向,共同推動西南研究——這正是西南學探索工作坊創建的初衷。最后,潘先林教授對參與工作坊的專家、學者致以誠摯的感謝,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西南學探索工作坊能夠成為西南研究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共同推動西南研究向前發展。
(鄧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