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廣大師生更好地了解國家近幾年古籍保護工作進展,肩負起高校應有的使命,2021年6月19日上午九時整,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研究館員應邀于文淵樓405教室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十四五”古籍保護和高校的使命》的線下講座。講座由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王水喬教授主持,蒞臨本次講座的有云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楊毅教授、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教授、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長潘先林等。
講座伊始,張志清研究館員就古籍保護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他首先引入了古籍、善本和國家珍貴古籍的概念:古籍是寫印于1912年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善本是具有文物性、資料性、藝術性的古籍;文物通常被分為四級,國家珍貴古籍則是從一級、二級文物中遴選出的最珍貴的、具有傳承性的善本。在此基礎上,張志清研究館員進而指出古籍保護就是以古籍為對象,研究造成其損壞的物理、化學、生物、材料機理,或者造成其損毀的自然和社會因素,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延長其壽命、再造其生命、活化其內容、傳承其思想的活動。張志清研究館員表示,古籍保護工作非常艱難但意義重大。

緊接著,張志清研究館員梳理了國內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前景規劃,他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籍保護事業經歷了“古籍整理——資料總集——縮微復制——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發展階段,取得了可觀的進步。談及古籍保護工作的遠景目標,張志清研究館員表示古籍工作在“十四五”期間將有新的發展,并指出,根據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古籍普查和調查、縮微和數字化、古籍保護和修復、古籍影印出版、古籍保護制度、古籍保護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古籍保護學科建設及若干其他專項工作都將是新時代古籍工作的重點。在對全國古籍工作體系進行歸納梳理時,張志清研究館員將古籍工作體系比作是“大河入?!保捍蠛拥摹吧嫌巍笔枪偶詹貑挝?,負責古籍的保護、揭示、服務;“中游”是高等院校和古籍研究所,負責古籍的整理、研究;“下游”是古籍出版社,負責古籍的整理、出版;“大?!笔茄芯繖C構、傳播單位,負責古籍的闡釋、應用、推廣,真正將古籍工作從小眾行業推廣到大眾視野中去。

講座中,張志清研究館員總結了五條高等院校在古籍保護中的使命。一是要建立古籍保護學科,實現古籍保護在人文、管理、藝術、理工、記憶方面的整合,開展研究項目,建立研究、實驗、實踐、應用體系。二是成立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培養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以上人才。三是結合自身院校地域和特點培養專門人才。四是與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古籍保護研究院密切合作,形成共同發展格局。五是積極參與國家古籍保護規劃項目和志愿者服務活動,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省級古籍保護中心互動,成為古籍保護實踐的重要力量。

張志清研究館員最后表示,隨著近幾年來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古籍保護學學科的建立已經“呼之欲出”,古籍保護工作同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希望有更多的同學通過本次講座投身到古籍保護的事業中去。王水喬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并再次對張志清研究館員的到來表示了感謝。至此,本次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