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由云南大學黨委宣傳部、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策劃主辦的云南大學“百年礪行”黨史系列學術 講座在具有百年風華的云大東陸校區開講,首講由中國近代民族史專家、云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潘先林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共產黨‘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理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黨史學術講座。

潘先林教授從1939年發生在昆明的一場有關“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學術爭論講起,介紹了中國近代各派人士的民族主義思想與主張,指出了西方“民族國家”理論的性質及局限性。潘教授分析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對國內民族問題認識的發展變化過程,重點介紹了紅軍長征過程中提出的民族政策及長征對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影響,認為紅軍長征時黨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親歷了黔、滇、川、西康等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由此形成的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直觀了解和對國內少數民族的感性認知,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的重要認識。最后,潘教授重點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這一民族理論的提出過程以及對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制的建立及民族政策形成的理論意義,認為該理論構成了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和理論依據。同時認為云南大學方國瑜教授提出的“中國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與木芹教授提出的“中華民族歷史整體發展論”是對“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的進一步闡述。

潘先林教授整個講座史料豐富、邏輯性強,講解深入淺出,通過講座使現場近200名師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發展歷程有了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對今天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時代命題有了全新的理解。
云南大學“百年礪行”黨史系列講座,由云南大學黨委宣傳部、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共同主辦,旨在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云南大學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要求,充分發揮歷史與檔案學院學科優勢,邀請我國有重要影響力的黨史研究專家學者,著力打造具有云南大學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