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對于國家來說,歷史是過去的沉淀,是未來的導向;對于個人來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源泉?;诖?,理解中國·“汀蘭”讀書會第五季欲通過閱讀經典,使同學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學習歷史,通過歷史聯系實際,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痹谝粓鼍眠`的春城瑞雪中,同學們迎來了2021-2022下半學年的忙碌的學習生活,歷史與檔案學院的理解中國·“汀蘭”讀書會也在新學期繼續揚帆前行。
2022年3月18日—6月13日,理解中國·“汀蘭”讀書會分別以線上、線下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八次讀書實踐活動,來自歷史文獻學、中國民族史、檔案學和圖書情報等專業方向的同學們共同閱讀賞析了《<水滸傳>與中國社會》《歷史的鏡子》《美術、神話與祭祀》《文明的生態史觀——梅棹忠夫文集》《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象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等書,歷史與檔案學院副院長段麗波教授親臨指導,與同學們一道賞奇析疑。在熱烈的交流、探討氛圍中,大家默默汲取養分,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第一期閱讀書目:《<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2022年3月18日,第一期讀書會拉開帷幕,本期研讀書目為“大家小書”系列中,薩孟武先生所著的《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該書以作者讀《水滸傳》所思所感而寫成,他對《水滸傳》中所展現的人物故事、社會環境、風物人情進行剖析,從政治、經濟、軍事、倫理、宗教四大方面分析當時的中國社會,頗有其獨到之見。作者對各章節故事抒發的見解,讓讀過《水滸傳》的讀者很容易產生共鳴或思考。尤其以“王倫何以不配做梁山領袖”“吳用何以只能坐第三把交椅”而對古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第二階級屬性之探析,精彩而又深刻。讓我們看到了古代知識分子“窮則發奮、舒則茍安”的狹窄格局,以及易在權貴階級和底層農民階級中左右橫跳的矛盾共存。不可否認,士人階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國家運營的重要力量,但由他們引起的以才求官,以官謀財進而以財保官的功利思想和做法,對當今社會仍有極大的影響。

作者一些頗有爭議的論斷也引發同學們的深度討論,聯系當下的思考和辯論將讀書會的討論氣氛推向高潮。

第二期閱讀書目:《歷史的鏡子》
2022年4月1日,第二期讀書會因疫情防控需要,改為在線上舉行,閱讀書目為吳晗的《歷史的鏡子》。吳晗先生以腐敗的起因、仕宦階級的生活、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歷史的教訓、歷史的啟示共五編,引以生動的歷史案例,從腐敗的根源、形式、階層、后果、教訓全方位探討,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歷史上的腐敗。這些腐敗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照出王朝興廢,朝代更易,還可以照出當時人們的思想,社會的風俗,以及那些隱藏在光鮮外表之下的復雜人性。

該書末篇,吳晗先生也提出了腐敗史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以及新社會治理中法治為先、更要治人的主張。結尾處,吳晗先生亦對他所處當下的社會現象,如開會風氣、爭論環境、對中年人的關懷抒發己見,不僅讓我們看到其人文情懷,也引人深思。本讀書會指導老師段麗波教授還針對同學們在讀書過程中的閱讀習慣、問題意識、重點把握等予以指導規范,為大家在今后的閱讀中把握重點指明了方向。

第三期閱讀書目:《美術、神話與祭祀》
2022年4月15日,第三期讀書會在映秋院201會議室如約舉行,閱讀書目為張光直先生的《美術、神話與祭祀》。

該書以夏商周三代的考古資料為線索,探究了文明以及與其形影不離的政治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國興起的。張光直先生對文明的界定是:“文明不過是社會少數人,即王朝積累財富的體現?!倍袊呢敻环e累是從政治權力的變革中獲得的。首先體現在:古代中國的氏族發展、城市構筑其實是一種政治行動,在中國古代政治景觀中,分布著成百上千個為不同氏族和宗族所占據的城邑,它們按親族關系和居民互動模式,在政治分層系統中彼此聯系在一起;其次,祭祀是氏族凝聚的象征,神話則賦予氏族徽章,以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帝王通過祭祀宣揚祖德,以彰顯其所作所為的合理性,貶低敵人或對手,從而謀取最大利益;最后,統治者通過巫覡活動加強對民眾的政治統領,夏商周三代時期的青銅技術發展并未用于農業,而是廣泛應用于祭祀和巫覡活動中。

古代中國的這一文明發展路徑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西方的的財富是在技術進步中獲得的。而以中國—瑪雅文明為代表的“連續性”文明前進形態是世界文明形態前進的主要方式,而西方的“破裂式”文明形態才是例外。在19世紀20世紀初,當中西方文明相撞時,社會思想的傳播是單向的:從西方流往中國。各種社會科學范式、理論、框架也是來自西方。所以,張光直先生這個學說的提出,對以往以西方社會科學文化為中心的觀念發起了巨大挑戰,事實證明這個推測也是有客觀依據的。
第四期閱讀書目:《文明的生態史觀——梅棹忠夫文集》
2022年5月7日,第四期讀書會閱讀書目為《文明的生態史觀——梅棹忠夫文集》。1955年梅棹忠夫參加京都大學卡拉昆侖·興都庫什學術探險隊進行橫跨印度次大陸旅行,將此次旅行見聞與1944—1946年在內蒙古生活體驗相結合,成為其思考歐亞大陸整體文明構造的契機。于1967年整合成論文集發表。

在核心論文《文明的生態史觀》中,他對以往的東西方概念予以駁斥,將觀察和認識對象的舊世界截然劃分為兩個地區,分別稱作第一地區和第二地區,簡而言之就是第一地區生活方式實現了高度的現代文明,第二地區則沒有;第一地區的現代的經濟體制,是高度的資本主義,各國資產階級握有實際的統治權,并且這一體制都是通過革命而建立的革命以前,這一地區是曾存在著封建體制的地區,日本封建制的歷史和西歐封建制的歷史,表現出非常相似的平行狀態。第二地區的資本主義體制是未成熟的,革命以前的體制不是封建制,而主要是專制君主制或者是殖民地體制,革命后建立的也是專制體制;第一地區包括日本和西歐各國。第二地區包括舊世界中除去第一世界之后的全部地區,其中有四個大的集團,即中國世界、印度世界、伊斯蘭世界和俄羅斯世界。

梅棹忠夫在論述日本現代化時希望脫離歐洲中心論,為使日本現代化能正當化,必須依然從非西歐、俄羅斯或美國模型中進行印證。18世紀50年代末中東地區逐漸展現不平衡并產生激進動蕩,促使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將其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進行比喻并看作為美蘇對抗,同時以其自身為基礎。折射出梅棹忠夫將未來歷史發展進行明確分析是兩個地區平行變遷發展,而不是制度較量的思想實質。

第五期實踐活動:參觀昆明盧漢公館
2022年5月20日,同學們走出書齋,到翠湖畔的昆明盧漢公館(云南起義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

七十多年前的動蕩之世,正是這座別致的法式宅院見證了昆明和平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閱讀書本中的歷史事件,縱然令人心緒翻涌、感觸良深。但歷史不只停留在書卷之上,對先輩所居之地、見證歷史之所的實地到訪,仿佛身處當時之境,頗有身披重任、斡旋縱橫之感。

第六期閱讀書目:《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象力》
2022年5月28日,第六期讀書會在映秋院201會議室如期舉行,閱讀書目為學者羅新的《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象力》。

書中作者引出了本書的三個重要名詞:批判、懷疑和想象力。作者認為這是歷史學家應當具備的美德,對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將其解釋為:我們面對舊的歷史知識,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懷疑。批判性思維是人類理性的基礎,歷史思維的價值就在其批判性。懷疑與批判的美德使我們不僅勇于揭破神話、創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們在那些暫時難以撼動的新老神話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離。
本書為北京大學歷史系羅新教授的學術隨筆,書目標題所提煉的“問題”來自作者在“東方歷史評論年度沙龍”上的一次主題發言,也是他多年以來對“歷史”和歷史學的反思。書中很多內容對于重建公眾歷史常識、打破歷史“神話”與“迷思”大有裨益。在本書中,作者用一系列個案討論了諸如歷史學家的美德、史料的運用及反思、歷史敘述的多樣及其背后的原因、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如何超越民族主義史學、歷史研究的想象空間、帝國帝制的內外輕重等問題,以歷史學家的方式質疑了傳統的歷史論述,向讀者們示范了一種健康的看待和解釋歷史的態度、方法。

第七期閱讀書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2022年6月9日,第七期讀書會在映秋院201會議室如期舉行,此次集中學習的書目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生動詳實地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立足“兩個大局”、推進“兩個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此同時,第三卷還以全新的視野,縝密的邏輯,深刻揭示了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在讀書會交流學習的環節,同學們針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如何做新時代新青年”這一問題進行了集中討論,并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深了理解。作為新時代新青年,認識新時代,讀懂新時代,這是當前全面認識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取得更大勝利的重要思想前提。
第八期實踐活動:云南大學百年歷史回溯參觀學習活動
2022年6月13日,同學們來到云南大學東陸校區會澤院、李廣田故居、貢院遺址等地點開展云南大學校史參觀學習活動。

云南大學因其建校歷史的久遠和文化淵源的深厚,一度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的風云高校。20世紀40年代,《不列顛百科全書》把云南大學列為中國在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15所大學之一。
通過本次集中參觀學習,加深了同學們對云大精神與其辦學理念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建校九十九年以來,云南大學的歷史因其歷經滄桑的底蘊而顯得愈發厚重,也因其生生不息的希望而薪火相傳。

至此,本學期歷史與檔案學院理解中國·“汀蘭”讀書會第五季圓滿收官。通過以上八期讀書實踐活動的學習與交流,同學們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寬,并增長了多角度看問題、讀史聯系實際以及交流思辨的能力。一方面,本季讀書會緊密貼合“理解中國·我在云大讀中國”的學習主題;另一方面,通過精讀、細讀這些書籍,對我們研究歷史、理解中國也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結合相關內容組織的參觀實踐學習,也加深了同學們對當地歷史的認知。
(歷史與檔案學院“汀蘭”讀書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