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檔案與信息管理系的前身,系1984年創辦的云南大學歷史系檔案學本科專業。在此基礎上,云南大學歷史系于1987年增設了圖書館學本科專業。1988年,云南大學將檔案學和圖書館學兩個本科專業單獨建成云南大學檔案學系。1993年,云南大學檔案學系又增設了情報學本科專業。1998年,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的規定,將情報學專業名稱改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2019年,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正式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200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云南大學檔案與信息管理系獲得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檔案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云南大學情報與檔案學系首批獲得圖書情報碩士專業學位(簡稱MLIS)授予權。2016年,鑒于“雙一流”建設所需,云南大學檔案與信息管理系撤銷檔案學二級博士學位點,改設歷史文獻學二級博士學位點。同年,本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2018年,云南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入選云南省重點培育學科點建設隊列。同年,本學科內檔案學專業本科評估獲得“B”。2019年,檔案學專業首批入圍教育部“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隊列。經過30多年的建設,依托學科建設,云南大學檔案與信息管理系已成為西部唯一一所能夠培養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擁有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科學、專業碩士授權點,歷史文獻學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以及國家級一流本科檔案學專業的具有學科特色和良好學術傳統省級重點學科的教學單位。
本系遵循“立足云南,面向全國,創建學科特色,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方針,在開展學科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的同時,依托云南、西部地區民族文獻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檔案史料、典籍文獻、少數民族檔案、地方文獻等資源的整理、分析、保護、開發利用為研究對象,形成了民族檔案、文獻整理與保護、電子文件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與服務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圍繞上述優勢研究方向,本學科點陸續產出一大批高質量學術與教學成果。2016年至今,本系教師獲得國家社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教育部等各級橫縱向科研項目24項,科研經費共計400余萬元。出版學術著作22部,在各級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篇,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15 項。這些成就進一步鞏固了本系幾個方向在西部地區領先的地位,擴大了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這些豐碩的學術研究緊扣云南和國家需求,學術成果分別為云南省檔案館、圖書館和情報所等單位所采用,在推進民族檔案、地方文獻保護搶救、整理發掘,以及開發邊疆民族地區信息資源為經濟文化建設服務方面產生了較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云南大學檔案與信息管理系擁有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文獻整理與保護基礎實驗室”,并有4個教學科研所用校級實驗室:計算機信息資源管理實驗室、聲像技術應用與文獻管理實驗室、圖書模擬整理室、檔案與圖書模擬管理實驗室。有50平方米的系資料室1個,200平方米的院資料室1個,藏有中外文圖書6250余冊,中外文期刊350余種,音像資料140余件,長期堅持訂購滿足本學科專業的核心期刊90余種,具備完備的教學實驗條件。云南大學檔案與信息管理系簽約校內實驗檔案館和圖書館各1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20余個,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檔案與信息管理系秉承優良作風,以教書育人為根本,以教學研究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創新發展為主題的辦學理念,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形成并延續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緊扣云南和國家需求,努力向社會輸出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高層次專業創新性人才。自創辦以來,利用檔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圖書情報專業學位點和檔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檔案與信息管理系已為國家(尤其是西部地區)培養輸送了上千名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方面的高層次優秀專業人才,并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云南大學檔案學教研室創始于1984年,張鑫昌教授、尤中教授、鄭文教授、萬永林教授、張昌山教授、羅茂斌教授等學者先后于本教研室任教。
本教研室主要承擔檔案學本科、檔案學碩士、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檔案學方向)及歷史文獻學博士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9人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有博士生導師3人、全國檔案專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
信息資源管理教研室主要承擔信息資源管理本科專業及圖書館學碩士、情報學碩士、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的教學任務?,F有專任教師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5人,現有教育部圖書館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云南千人計劃青年人才1人,云南萬人計劃青年人才1人。云南大學為云南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本教研室有云南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1人,秘書長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