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檔案學院擁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和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4個一級學科,下設歷史系、檔案與信息管理系兩個系,現有教職工79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
學院現有3個本科專業;12個科學學位碩士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歷史學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F有在校本科生432人,研究生609人,外國留學生6人。
學院本科生培養實行一年級按院培養,二年級后分專業培養。檔案學專業、信息資源管理專業文理兼招。
【歷史系】歷史系成立于1925年,為云南大學最早設置的系之一,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雄厚的教學科研實力。1995年1月,歷史學專業被國家教委批準為“全國普通高校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2019年12月,歷史學專業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目前,歷史系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專門史),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史),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歷史學),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文物與博物館學),3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民族史、中國經濟史、專門史),1個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滇學”研究基地),3個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高原歷史地理”“西南邊疆研究與中國邊疆學構筑”“南方絲綢之路與北方及海上絲綢之路關系整體研究及數據庫建設”),形成了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和教學科研平臺。
歷史系現設6個教研室(中國古代史、世界史、中國民族史、中國經濟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歷史地理)、5個研究所(中國經濟史研究所、西南古籍研究所、西南環境史研究所、民族考古研究與文物評估中心、歷史地理研究所)和1個圖書資料室。
歷史系將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為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一流人才培養機制,踐行“四個育人”理念,著力培養基礎扎實、學行兼備、能力全面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全力建設全國一流的歷史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
【檔案與信息管理系】檔案與信息管理系成立于1988年10月,現有檔案學、信息資源管理兩個專業。其中檔案學專業創辦于1984年,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創辦于1993年,2019年根據學科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調整為信息資源管理專業。2019年12月,檔案學專業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檔案與信息管理系獲檔案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圖書館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歷史文獻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包括檔案學、圖書館學、情報學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首批獲圖書情報碩士專業學位(簡稱MLIS)授予權。自此,檔案與信息管理系成為云南省唯一能夠培養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本科和碩士學位、擁有歷史文獻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少數民族檔案研究、民族歷史文獻學、檔案資源建設與開發方向)授予權的教學科研實體,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相銜接,學術碩士與專業碩士相配合的完整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檔案與信息管理系所屬學科為管理學,理論性與實踐性、應用性并重,在辦學上強調人才的綜合素質,致力于培養具備“專業、勤勉、善思”的專業價值觀,具有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掌握信息技術基本技能,能從事檔案、圖書、情報等信息資源建設和管理的復合型德才兼備的專門人才。
在人才培養上具有基礎扎實、培養規范、注重實務的特點,多年來建立了“教學、研究、服務三位一體”的專業特色培養模式,在進行專業建設規劃時,堅持人才培養、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學校整體發展緊密聯系的思想,穩步發展本科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實用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較為完善的教學計劃和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平臺,包括教學計劃、實踐培養模式、實驗室與圖書資料室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加強實踐培養環節,引入更多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教學項目,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貫穿各種教學活動中的教學參觀、觀摩模擬、案例分析、調查統計分析、測試驗證,以及獨立設置的社會調查與實踐課程、實驗課程、業務實習、綜合性的年級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科研規范訓練、檔案管理與信息管理綜合實訓等多種形式的科學研究實踐等。
現有檔案學教研室、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資源管理)教研室,設有資料室1個,研究所4個(文獻整理與保護研究所、電子文件管理研究所、民族檔案研究所、信息資源管理與服務研究所)。擁有財政部與云南省共建文獻整理與保護實驗室1個,圖書情報實驗室1個,實驗室下設有文獻保護技術實驗分室、檔案管理實訓實驗分室、信息組織與檢索實訓實驗分室、聲像技術實驗分室和文獻數字化技術實驗分室,購置有儀器設備數量370臺(套),儀器設備價值總627萬元,擁有縮微膠片沖洗機等多種專業教學實驗設備,以及圖書館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等軟件系統,具備了完備的教學實驗條件。建立實習基地近20個,日常教學周期內組織學生到云南大學檔案館、云南大學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云南省檔案館、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院、昆明市檔案館、盤龍區檔案館、云南省博物館、昆明市博物館等機構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并且每年組織學生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的培訓、知識講座和展覽等活動。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培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及學位類型:本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4年,根據學校實行的彈性學制,學生可在3至7年內完成學業。按計劃要求完成學業者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主干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理論與方法、中國考古學通論、中西方史學史、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等課程。
推免政策:本專業招生60人,學生在第二學年通過考核實行分班教學,其中歷史學(國家歷史學基地班)40人,普通班20人。本專業推行學士—碩士—博士分層培養制。歷史學基地班以遠遠高于普通班級的比例(50%)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合到黨政、科研、各級各類學校、文化及出版部門、考古和文博等企事業單位就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現代檔案管理和信息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可在檔案館、國家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部門、信息中心、人力資源部門、辦公室及史志辦等部門從事文件與檔案管理、信息與知識管理、編史修志與信息開發以及文秘工作的復合型檔案學高級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及學位類型:本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4年,根據學校實行的彈性學制,學生可在3至7年內完成學業。按計劃要求完成學業者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主干課程:管理學原理、管理統計學、信息管理概論、信息資源建設、檔案學概論、中外檔案事業史、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保護技術學、電子文件管理、歷史文書學、行政管理學、民族檔案概論、檔案信息化建設、外國檔案管理學等;主要專業實驗包括檔案管理實驗、檔案保護技術實驗、檔案數字化實驗、電子文件管理實驗等。
就業方向:國家黨政軍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的文件與檔案管理部門(資料中心)、辦公廳(室)、人事管理部門和信息管理部門(信息中心、數據中心);國家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各級各類檔案館;史志部門、文檔管理軟件公司、文檔管理服務公司;相關教育和科研單位等。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掌握現代信息管理與數據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可在國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以及圖書館與情報等部門從事信息知識組織、加工、存儲、檢索和挖掘利用等工作的復合型信息資源管理高級專門人才。
修業年限及學位類型:本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4年,根據學校實行的彈性學制,學生可在3至7年內完成學業。按計劃要求完成學業者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主干課程:管理學原理、管理統計學、信息管理概論、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組織、信息檢索、信息服務、信息分析研究、數據庫原理、數據挖掘技術、數據科學導論、信息采集技術、信息存儲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主要專業實驗包括信息組織實驗、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數據庫設計開發實驗、管理信息系統實驗、數據挖掘實驗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圖書館與情報機構等單位從事信息采集、加工處理、信息傳播、信息咨詢與服務、信息分析預測、網站信息更新與維護、信息系統管理等各項相關信息工作。